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江南器物志》以文字构建“器隐镇”

    《江南器物志》

    徐风 著 译林出版社

    《江南器物志》是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徐风的最新力作。这部长篇系列散文以江南“器隐镇”为背景,用十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的方方面面。“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聚焦人与器物的互动过程,展现出由“匠艺”层面深入“文心”内核的创作手法,以及江南本土的地方文明,发掘江南叙事中的民间生命力。

    这是一部以文字构建的“江南版《清明上河图》”,曾以专栏“江南器物”在《收获》杂志连载。《江南器物志》分别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写器物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菁要,写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落地与生发演变。

    从龙骨水车到犁耙锄钎,从碗碟盘盏到鼎龛鬲匜……作者在温习稻饭羹鱼里的古老器具之余,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掌故、情感,想象着器物背后的人与中国文化精神,讲述了江南太湖西岸一座代表性的古镇百余年来的器物生活和文化道场,书写南方温润又激烈的山水间那些人与物、器与神。

    全书借助田野调查、名物研究、史志爬梳、古籍钩沉、“非遗”检索等方法,运用文学推演,紧扣器物与人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玄妙关系,呈现了器物背后的传统江南的社会生活密码。作家徐风打破传统散文叙事,将历史考据、非虚构写作与抒情笔法交织,打捞“非遗”精魂,再现江南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器物长河的波澜壮阔。

    物质即记忆,一物一世界,通过这些与器物相关的风华、执念、恩德、慈悲,徐风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一个地方的灵魂,以及那些至今难以释怀的心痛与欢悦。在器物的绵延意象中,作品不仅复原了江南传统生活,也让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丰盈的折射,最终指向器物背后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生活美学。

    通过对诸多器物的聚焦,徐风开创性地建构了“器物志文学”的概念范式。这种范式超越了传统的风物志写作,以器物为棱镜,深度折射江南地域的民生百态、社会结构、历史生活与精神脉络。

    在徐风笔下,官人、细民、文士、商贾、民女、掮客、丐徒轮番登场,由人写器,由器观世。他深谙器物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每一件器物都成为开启特定社会空间与生活纹理的钥匙。器物托志,古今皆然。

    本书没有止步于对器物的形制、工艺(匠艺)考辨,而是着力于器物背后的“用”之哲学与精神投射。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物”的使用,睡觉要床榻,吃饭要碗筷,农作要麦犁,过路要桥船——器物作为“器隐镇”这一江南文化标本活性细胞,其使用、流转、兴衰无不映照着地方的文明特质与民间生命力。通过对器物生命历程的追踪,将江南地域的“温润与激烈”、文心与世相娓娓道来。

    散文能不能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江南器物志》打破了传统散文叙事的单一模式,精准把握了“纪实”与“推演”的分寸感:一方面扎根于扎实的器物文化研究与地方风物考据,确保叙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丰满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成为叙事引擎,成为器物故事的释谜人和解密者,赋予冷硬的器物以温度与灵魂,让历史与情感得以鲜活演绎。

    因此,徐风的“器物志文学”,承载了对民间精神的重掘与器物精神本质的叩问,也为思考中华文明与地域文化的承续与再生,提供了富有张力的文学样本。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