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
去超市随便拿一袋牛奶看看,上面大概率会写着“本品采用巴氏消毒法,请放心食用”云云。这里的“巴氏”,就是指的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
如果要做面包和馒头,首先当然要用酵母发酵;如果被狗咬伤、被猫抓破,第一件事当然是打狂犬疫苗。这些事儿都与巴斯德有关。
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就以这样的方式,不露声色地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巴斯德的一生都在研究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他相继研制成功炭疽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等,后来的科学家们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方法,也是沿着巴斯德的思路展开的。
法国的啤酒业曾经称雄整个欧洲。但啤酒不耐收藏,容易变酸。巴斯德应邀破译了啤酒变酸的秘密(发酵),并给出了控制的方法:只要在60℃持续半小时以上,乳酸杆菌便死光光,啤酒的口感还不受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它使得法国啤酒的损耗大大减少,一个科学发明支撑了一个产业。
有一次,法国南部的蚕突然大面积死亡,丝绸工业也因此一损俱损,每年损失高达一亿法郎。又有一次,全国的鸡群暴发霍乱,导致养鸡农场大量破产。这两次大的危机,后来都是巴斯德从其细菌理论中找到病因和对策,拯救了经济,化解了危机。
食物会腐烂,人类会生病,都是因为看不见的细菌。巴斯德用他的发现,改善了人类生活品质,拉长了人类平均寿命。
最后可以提一下的是,“科学家应该考虑后世的评论,而不是当世的荣辱”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两句名言都出自巴斯德。后一句话的背景是,他曾接受德国波恩大学的荣誉学位证书。但普法战争后,德国强占了法国领土。作为抗议,巴斯德退还了荣誉学位证书。
巴斯德的才华和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个叫梅斯特的人。
1885年,9岁的梅斯特被一条疯狗咬伤,当时,狂犬病是绝症。梅斯特的父母已经在伤心欲绝地给儿子设计墓碑。巴斯德给孩子注射了自制的狂犬病疫苗,梅斯特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疯狗咬伤而没有患狂犬病、好好活过来的人。
长大后,梅斯特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时,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是64岁的老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德军意欲进入巴斯德的墓穴,强迫梅斯特打开墓门。梅斯特坚决拒绝,最后因此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