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杉 舒宇昂
在众多国家中,中国独树一帜,是唯一一个成功发展出全面竹家具体系的国家。竹子作为重要的制作材料,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我们发现了最早的竹器实物竹篾垫子。不仅如此,浙江、湖北、江苏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早期竹器实物,如竹制乐器、竹篾编织物以及竹纹陶片等。
至两汉时期,已有近百种可靠的生活竹器被广泛使用。无论是作为烹饪工具的竹蒸笼、竹釜、竹炉,还是供人娱乐的竹马、竹制花灯、竹制风筝,或是用于消热避暑的竹席、竹枕、竹扇等,都可以看出,竹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深刻理解了竹的广泛用途:“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这一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岭南地区民众对竹的广泛应用,从衣食住行到日常劳作,都与竹息息相关,凸显了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众多竹制器物,如竹筷、竹席、竹椅、笊篱、斗笠、笤帚、竹篓、竹篮、竹笼、箩筐、背篼、箢篼、竹筛、撮箕、筲箕、簸箕、竹扒、竹梯等,都充分体现了竹制器物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在日常生活中,竹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古以来,人们巧妙利用竹材制作出各类器物,从而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明代诗人严怡在《曲塘》中描述了南方地区的百姓住宅:“土墙茅屋竹篱笆,杨柳风高燕子斜。可是曲塘人好事,家家屋角有桃花。”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竹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竹可以和篱笆混合搭建圈筑农家小院,也便于饲养一些家禽,使其不易走丢。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竹火煎茶寺,菱歌载酒航”中指出了竹有生火煎茶的作用,竹与茶之间联系紧密。
总之,竹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材料,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型竹器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特点和规律。竹器的存在源于竹本身的特性,其具有的坚韧耐用、轻便灵活、环保可再生等特点,使竹成为人们喜爱的制作材料。同时,竹器制作工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竹器的存在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选择竹作为制作材料,不仅源于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性能,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竹展现出的淡泊名利、不谄媚权贵的品格,与古代圣贤所倡导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品德相得益彰。竹所承载的品格、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人雅士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取向相契合,因此得以自然地融入社会伦理体系。这种理念和品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使用竹器,人们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弘扬了环保理念,体现了友好的生活方式。分析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竹器载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启发我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