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时,你的手机屏幕亮起,一个无形的“存在”已经为你整理好今日的行程:它调取了昨夜未读的邮件,分析了会议要点,甚至预定了你最爱的咖啡——不加糖,加双份奶。它没有实体,却无处不在;它没有血肉,却似乎能“理解”你。这便是智能体(Agent),一个游走于代码与意识边界的数字生命。它既是虚拟的“幽灵”,又是可具身的“工匠”。
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早在1950年就指出,真正的智能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的能力。这算是人工智能的第一粒种子。
今年,很多人提出“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的说法。如OpenAI的ChatGPT Agent,能在数字世界替你点击网页、编写代码、分析财报,像一位隐形的秘书;又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展示的“多智能体协同系统”,让四台机器人像流水线工人般协作——拧螺丝、质检、搬运,动作精准如交响乐。智能体既非传统AI的“孤岛”(如下棋的AlphaGo),也非科幻中的“觉醒者”,而是一种目标驱动的行动者:能拆解任务、调用工具、适应变化,甚至从错误中学习。
人类创造智能体,是为了解放肉体,延伸心智,对抗孤独?未来,人与智能体是共生还是替代?谁主导进化?未来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吗——我们教会智能体伦理,它们反馈我们效率;我们赋予它们目标,它们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疆……问题很多,安全与失控的博弈也悄然开始。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