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赓续红色基因

精神丰碑永不褪色 “三大精神”耀江城

    荆楚大地,红色血脉奔涌不息。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1998年抗洪的人墙筑堤,再到抗疫时期的逆行冲锋,无数奋斗篇章在此书写,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在武汉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

    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创新载体,把课堂搬进社区,把故事带上讲台,让“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在一次次宣讲、一件件实事中焕发时代光彩;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防汛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串珠成链,年均接待群众超百万人次,成为滋养城市灵魂的源泉。

    如今,精神之火正以可见、可感、可学的姿态融入英雄城市的血脉,转化为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 红色地标串珠成链,让历史“活”在当下

    追寻红色足迹,方能汲取精神力量。今年6月,湖北省发布“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聚焦武汉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会址等24处红色地标,呈现“英雄城市”从辛亥革命策源到抗战砥柱的革命脉络。

    紧跟名录步伐,6月30日,武汉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组织党员代表与青年干部走进湖北“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研学”之旅由此展开。《大武汉1938》主题展区内,泛黄的照片与珍贵的实物无声诉说,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矢志奋斗的崇高精神在每位参观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踏入这座承载抗战记忆的红色殿堂,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伏案疾书的场景、辗转千里的电台设备瞬间将大家带回到烽火岁月。

    在武汉市长江新区六指街道甘棠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有一处约120平方米的“潘忠汝烈士陈列馆”。陈列馆内近百幅图片和珍贵实物生动再现了黄麻起义的壮阔画卷,展示了潘忠汝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成为大别山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解员一遍遍深情讲述:“为保存新生的革命武装,潘忠汝7次冲入枪林弹雨,掩护战友突围。第七次冲杀时,他腹部中弹,肠子流出,却以惊人的意志力手托伤处继续指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前来参观的群众无不为之动容。甘棠铺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珍说:“我们将培养更多红色讲解员,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让先烈精神融入日常,引导党员、干部、学生铭记历史,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砥砺前行。”

    追寻的脚步不止于场馆之内。“希望将从大别山精神汲取的力量带回来!”6月24日,武汉市军休一中心军休干部沙永金从武汉驾车出发,踏上重走红色线路的征程。出发前,他搜集整理的资料超过4万字。他白天实地探访,夜晚整理影像、记录心得,同时不忘在线上开展思政课,吸引众多大学生观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陈卓,这位在浠水县三角山(大别山余脉)长大的青年,从小听着奶奶讲述的红军故事长大。在听完沙永金的线上分享后,他深受触动:“我对家乡的热爱更深了。传承大别山精神,我要从自己做起!”

    ■ 亲历者走上讲台,让精神“声”入人心

    精神的力量在亲历者的讲述中尤显真切厚重,他们的故事是“三大精神”最生动的“活教材”。

    2024年,作为江汉区“老兵宣讲团”成员,王金龙走进机关、社区、校园,以亲身经历深情讲述抗疫精神,用文字凝聚共识,生动诠释了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赤子情怀。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这铮铮誓言镌刻在另一位退役军人张国茂的记忆深处。2010年7月,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武汉告急。时任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政治处借调干部的张国茂临危受命,火速集结并带领一支正在参训的百余名干警队伍,星夜驰援灾情最严峻的鲁湖堤段。

    面对汹涌的洪水和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堤险情,他带领队伍发扬连续作战、不畏艰险、不怕疲劳的精神,昼夜奋战在最前沿,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堤坝”,成功将损失降至最低,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书写了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退休后,他志愿加入江汉区“老兵宣讲团”,以这段惊心动魄的抗洪经历为切入点,开展抗洪精神主题宣讲,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烙入听众心间。

    惊涛骇浪的记忆同样珍藏在“全国抗洪模范”、军休干部鄢圣学心中。6月23日,在市军休四中心主题党日活动中,69岁的鄢圣学手绘簰洲湾地形图,向全体党员动情回忆了1996年、1998年两度与洪水搏斗的惊险场景。他讲述,在簰洲湾发生重大溃口险情后,他奉命带领数百名官兵,顶着暴雨,于凌晨1时急赴四邑公堤,巡堤查险、固堤堵漏。高温酷暑、蚊虫毒蛇肆虐,他们坚守阵地53个日夜,最终击退洪水。任务结束后,鄢圣学将立功所得的奖金悉数捐给希望工程,朴素的话语令人动容:“受灾群众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他“甘当堤坝护家园”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 宣讲催发实干,让信仰落地生根

    精神的传承,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宣讲,使之从历史走入现实,从书本融入心田,最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连日来,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各军休中心的军休干部们积极行动,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三大精神” 落地生根。

    作为曾在抗洪英雄高建成烈士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的老兵,市军休四中心“老兵宣讲团”团长刘文远对“抗洪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使命感。他应邀走进洪山区税务局,以“赓续抗洪精神 重振荆楚雄风”为主题,为240余名税务党员干部带来精神洗礼。为讲好抗洪精神,他深入实地调研,走访亲历者,收集了大量鲜活素材。他鼓励税务工作者立足岗位,传承红色基因,锤炼担当品格,在各自岗位上“堵管涌”“扛沙包”“筑堤坝”,守护好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堤”。

    6月19日,市军休七中心军休干部李其成走进武汉市建设学校,以1998年抗洪抢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抗洪故事,生动的讲述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2023级工程造价专业的沈蕊同学动情地说:“李爷爷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英雄的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历史润童心,播撒爱国种。今年暑期,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让红色宣讲活动走进武汉暑期“爱心托管班”,深入青少年群体。7月10日,市军休七中心思政宣讲队成员王海川走进汉阳区星空大楼暑假“爱心托管班”。他从1927年黄麻起义讲起,阐述大别山精神形成的革命历程,还结合亲身参与的两次抗洪经历,阐释了“三大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传承,让孩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刻感悟到精神传承的力量。

    出品: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融媒体中心

    撰文:丁嘉琪 朱姝颐 丁静 石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