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南极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再次前往。”
“81天的南极考察之旅,和国外科考队员同吃同住,我十分想念中国美食。”
“在北极,我们要时刻留意北极熊的出没。”
7月5日上午,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上,参加中国此次北极考察的武汉大学教授张胜凯和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副研究员班伟、科研助理欧阳润川、博士后梅登奎分享了极地科考的故事。
■ 20多米归途充满艰难
迷失在暴风雪中的队友爬了回来
出生于2001年的欧阳润川是首次参加南极考察。此次,他在秦岭站执行任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对布设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验潮仪并置观测站进行维护升级。此外,作为秦岭站后勤保障队的一员,他在站期间也参与到物资卸运、水泵站建设等基础工作中。
有一次,欧阳润川和3名队友前往食堂吃饭,出发时天气还是好好的。当他们吃完饭准备返回住舱时,天气突变,疾风裹着暴雪,能见度不足1米。为了避免被大风刮走,从食堂到住舱短短20多米距离,他们手挽着手顶着风雪艰难前行。到达住舱时,他们发现少了一名队友,都急坏了。
“极地天气复杂多变,我们每天都是在风雪中工作。六七级风算是小风了,刮10级以上大风是‘家常便饭’。”欧阳润川说,“当时,室外风雪茫茫,我们根本看不清那名队友身在何处。”直到十多分钟后,那名走丢的队友才艰难摸索着爬了回来。因为风太大、雪太深,他在路上摔了一跤,与大家走散。
梅登奎也是首次参加南极考察,他主要是在昆仑站执行卫星导航观测任务。在-30℃至-40℃气温条件下,他和队友得在身上多贴几块暖宝宝加强保暖。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87米。过去,科考队员前往昆仑站首先得面对高海拔缺氧的考验。如今,科考条件好多了。“生活舱里全天都有氧气供应,我们丝毫不会有高原反应。”梅登奎说。
在南极的159天里,梅登奎一直期待着看到极光。直到即将离开的日子,极光才突然出现,令梅登奎无比惊奇和开心。他喃喃自语:“南极,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 8个人窝在一顶帐篷里
风雪中坚守3天
班伟这次南极考察的任务是跟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科考队员一起环南极进行冰川、土壤、生物、海洋等科考取样。他们搭乘“特里奥什尼科夫院士”号科考船,班伟是船上7名中国科考队员之一。
在81天的考察之旅中,班伟最想念的是中国美食。“科考船上每天提供的是俄罗斯食物,做饭的是西班牙厨师,这让我非常不习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完成科考取样后,他把采集到的样本递交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做后续研究。这些样本对研究极地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中,班伟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他和7名国外科考队员一起上岸采集数据时突遇暴风雪,只能搭起帐篷,躲在里面等待风雪过去。帐篷空间有限,无法舒展身躯,8个人只能半坐着挤在一起。他们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冷面包和饼干,困了就彼此倚靠着小憩一会儿。好在他们携带了卡式炉,渴了就用卡式炉煮雪水喝。3天后,风雪暂歇,他们才得以收起帐篷,走进广阔的天地。此时,他们发现帐篷已被风雪掩埋大半。
张胜凯是第6次参加极地考察,此次前往的是北极,主要任务是进行无人机遥感试验与观测。与南极考察不同的是,他和队友在北极得时刻留心北极熊的出没,做好安全防护。
张胜凯遇到过两次北极熊,有科考队员则遇到过十余次北极熊。他们通过无人机排查和驱赶北极熊。一旦发现北极熊出没,无人机便降低飞行高度,贴近北极熊。无人机飞行时的声音可将北极熊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