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江汉区卫生健康局:“预防—治疗—康复”全链守护居民健康

名科强基 从全科守门到专科突破进阶跃升

    江汉区北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为居民拔罐。

    江汉区汉兴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中医药康复服务送进社区。

    江汉区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医生杨志兵团队上门为居民换药。

    江汉区民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指导患者做好康复。

    江汉区新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团队为患者缝合伤口。

    “一科一策”育专精特色,极致细致创服务品牌,健康江汉用实际行动硬核作答。技术沉到街巷,服务暖至身边,江汉区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硬核突破”构筑健康版图,创新实施“名科强基”工程,以专科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江汉区卫生健康局在培育基层特色专科、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优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导市民合理用好基层医疗资源,在家门口就近看病就医。通过“一中心一品牌、一科室一特色”的发展路径,打造出中医康复、老年病管理、狂犬病暴露处置等一批特色鲜明、技术过硬的专科品牌,构筑起“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无缝隙健康服务网,实现了从“全科守门”到“专科突破”的进阶跃升。

    ■ 针药暖流润邻里,家门口的康复站触手可及

    晨光初染江汉,江汉区汉兴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内已氤氲起艾草的暖香。年过七旬的李奶奶安静俯卧,银针精准刺入腰背穴位,技师手持艾条悬灸其上,温热随药力徐徐渗入——这是“针药并重”特色疗法最寻常的一幕。以“传承中医精髓,守护居民健康”为使命,该科室正成为周边居民心中最坚实的“家门口康复站”。

    在一间治疗室内,细长的火针在技师指尖跳跃,精准刺入患者关节深处;隔壁熏洗室,药气蒸腾,中药溻渍药包覆盖于患处,药力直透筋骨。另一间治疗室里,技师手持温润的火龙罐,点燃罐内特制艾绒,手法娴熟地沿着患者背部经络游走,患者紧绷的肌肉在热力与罐体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舒展放松。科室将针刺、理筋手法、火龙罐特色治疗与中药内服外用熔铸为独特疗法,直击颈肩腰腿痛等慢性顽疾。面对复杂病症,一条“绿色通道”直通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诊室。一位曾被顽固神经痛折磨的居民感慨:“本以为要去大医院排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得到了专家治疗。”

    科室虽小,却拥有一支精悍团队,4名中医师+2名技师构成坚实梯队,更有6名三甲医院中医专家定期下沉指导。技术精进步履不停——青年骨干赴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研习腹针、火龙罐等前沿技艺,2024年两人入选省级时珍人才项目,科室更跻身全省“标杆中医馆”。技术之基上,服务暖意悄然流淌:治疗师耐心为哭闹幼童推拿,指尖力道精准而轻柔;医护人员半跪为轮椅上的老人贴敷耳穴压豆;每一次治疗后100%的回访,换来居民88%的复诊信赖。

    390平方米的国医堂明亮通透,新设的艾灸室与熏洗室设备先进,排烟系统无声运转。候诊区中医药文化展板前,常有居民驻足细读。科室聚焦“一老一小”:为失眠老人定制包含耳穴压豆的“疼痛管理套餐”;用小儿推拿搭配“四季增长贴”,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未来图景正在绘制,探索“智慧中医”模式,借力远程会诊与AI辅助辨证;筹设“老年慢病康复站”,将“家庭中医康复包”送入寻常百姓家,让温暖守护跨越最后一米。

    推开江汉区汉兴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大门,针与药的气息交织升腾,这里没有大医院的喧嚣,却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关怀沉淀为社区街巷里最踏实的健康底色——银针虽细,足以疏通经络;药香微渺,亦能温暖千家。

    ■ 温情照护见微光,“医养融合”糅进烟火日常

    清晨7时,江汉区民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飘出小米粥的香气。88岁的陈爷爷轻按床头呼叫铃,护理员小张立刻端着温水和降压药走进双人间:“您今天血压稳多了,上午咱们去做个艾灸?”走廊尽头的多功能厅里,十几位老人正随着八段锦音乐缓缓舒展筋骨,阳光透过新装的落地窗,洒在防滑地板胶上暖意融融。

    2017年,老年病科拔地而起。房间内,呼叫系统、适老卫浴、排烟设备一应俱全。电梯直达配备DR机、骨密度仪的检查区,隔壁国医堂飘着艾草香——熏蒸仓腾起雾气,技师正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吴奶奶做三维牵引。“以前跑三甲医院排队两小时,现在下楼就能康复。”老人笑称。

    当78岁的李奶奶突发心悸,管床医师5分钟内携心电图机赶到房间,确诊房颤后立即启动转住院流程。

    6名注册护士与7名专业护理员编织起全天候守护网。午后,护理员半跪着为偏瘫的刘爷爷擦洗后背,动作熟练地避开压疮部位;康复治疗室内,“90后”治疗师握着王奶奶变形的手指做关节松动术,老人疼得皱眉时,她变魔术般掏出一个中药香囊。

    在配餐间,厨师正按营养表搭配午餐:清蒸鱼块配南瓜粥,糖尿病老人的餐盒贴着绿色标签。护士长展示着留样冰箱:“连早餐馒头都留样48小时。”

    这种细致让复诊率持续攀升,更获得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敬老文明号”授牌。

    随着湖北省老年友善基层医疗机构铜牌挂上墙,新蓝图正在铺展:隔帘保障隐私的单间改造即将启动,中医“治未病”方案将嵌入健康管理。最让老人家属期待的是“医养结合升级计划”——中心正与辖区养老院洽谈资源互补,未来连居家老人也能通过“云诊疗”享受中药熏蒸服务。

    暮色渐浓,值班护士推着发药车走过每间亮着暖灯的居室。当城市华灯初上,这栋小楼里的24小时呼叫器始终醒着,随时准备回应一声咳嗽、一次夜起的声响——在离烟火气最近的地方,医养融合的温暖实践正熨帖着寻常百姓的暮年时光。

    ■ 省级“标杆中医馆”扎根社区,个性化治疗为居民解痛

    近日,一面写着“彰显医术医德风范 弘扬中医中药国粹”的锦旗被患者李女士送到江汉区北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困扰李女士多年的颈椎病在该科室雷光医生精心治疗下得到显著缓解。

    李女士受颈椎病引发的头晕困扰多年,辗转求医效果不佳,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慕名找到该中心雷医生后,雷医生详细问诊,运用中医辨证方法,为其制定了融合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个性化方案。治疗过程中,雷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头晕症状明显减轻,颈部不适消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的太感谢雷医生了,是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让我摆脱了多年的病痛。”李女士感激地说。这面锦旗是患者对该科室服务的认可。

    清晨7时,雷医生已到岗,迎接他的常是居民们的期盼:“雷医生,我今天排队,排在几号治疗床?”这日常一幕,展现了医患间的信任与科室的繁忙。

    该中心中医科近年来屡获荣誉,2020年被武汉市卫健委授予“基层医疗特色科室”称号;2024年更是被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省‘标杆中医馆’”。中医科医师入选2024年度湖北省“时珍人才”,并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深造学习。

    该中心致力于提供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构建了“抓药—煎药—配送上门”的全链条服务。2024年1月起,与九州通药业合作,新增中药熬膏与熬药丸的制作与配送服务。

    为提升服务水平,科室聘请名老中医彭代谷坐诊带教,并与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紧密医联体,上级专家定期下沉指导。目前,该中心已能开展涵盖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穴位贴敷等传统项目及中医火龙罐、杵针、埋线等新技术的六大类29项中医适宜技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科室充分发挥中医在慢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系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社区中医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和随访干预。同时,关注特殊人群需求,提供针对性上门中医服务。

    该中心积极履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深入社区开展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参与大型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自制秋梨膏、防流感香囊、促睡眠香囊、应季养生茶等特色产品融入居民生活。

    省级“标杆”的荣誉,印证了江汉区北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惠民模式方面的扎实成效。

    ■ 24小时狂犬门诊,建立四步黄金救治法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江汉区新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灯火通明。两名从汉川紧急转诊的犬咬伤患者被搀扶而入——一人前臂皮开肉绽,另一人头部血肉模糊。此前,当地机构因伤势过重无法处理仅作简单包扎。

    “立即启动处置流程!”胡医生一声指令,专业团队迅疾响应。流动清水及冲洗液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狂犬疫苗注射后,立即进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消毒后进行伤口闭合。无影灯下,医生手持精细器械,为撕裂组织实施清创缝合,针线在血肉间稳健穿梭。当最后一道绷带固定妥当,家属紧握医生的手哽咽道:“幸亏找到你们!”  

    这份底气源于十余年磨一剑的硬实力。作为中国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常务理事单位,该门诊锻造出三大核心优势。

    24小时生命热线,全年无休提供电话咨询、就医指导与处置服务,夜间接诊量占全年四成;重症处置专长,配备外科清创缝合技术团队,能处理基层罕见的复杂开放性创伤;标准化流程,从伤口分级评估到免疫接种,建立“冲洗—消毒—闭合—免疫”四步黄金救治法。

    “夏季动物致伤高发,自救与抢时间同样关键。”胡医生指着诊室墙上的急救指南强调:若伤口无活动性出血,立即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15分钟,随后必须赴专业机构处置。数据显示,规范处置可使狂犬病发生率降至0.0001%。

    当城市渐入梦乡,这间亮着蓝灯的诊室依然严阵以待。电话铃声随时可能划破宁静——这也是一条生命守护线。

    ■ 外科医生开出“信任处方”,十余年磨出社区金字招牌

    6月5日中午11时30分,江汉区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医生杨志兵在门诊接诊结束后,背着出诊箱来到青松社区。85岁的孙爷爷腰椎骨折手术后遗症瘫痪卧床多年,因尿潴留长期留置尿管,定期需要进行膀胱冲洗并更换尿管,杨志兵坚持为他上门服务4年。老人坦言,杨医生每次操作都手法轻柔,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像这样的上门服务,杨志兵团队每月要完成十几例。

    在该中心,外科处置室内,无影灯下正上演更精细的“手部芭蕾”。面对患者甲沟内深深嵌进的趾甲,手外科周海定医生熟练操作,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指尖翻转间,嵌甲治疗10分钟完成。在外科门诊,这样的体表肿块切除、皮肤感染、皮肤溃疡、外伤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问题较为常见。雪松路美食一条街后厨的师傅们遇到切割伤、挫裂伤也都知道就近到万松中心的外科来就医。

    信任在十余年间穿行于老街旧巷中积淀。78岁的郑克俊爷爷是杨志兵家庭医生团队的“老熟人”,他的老伴邓奶奶常年卧床患上褥疮,亲戚们都说难治好。听邻居推荐说万松中心杨志兵医生能够上门出诊,郑爷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杨医生。自从杨医生接手以后,隔日一次上门对邓奶奶进行坏死足跟组织的切除清创去腐治疗,对家属交代病情严重情况及后期的治疗方案,耐心地进行家庭护理和营养指导。不到半年,邓奶奶的褥疮完全治愈。郑爷爷逢人就夸杨医生医德高、医术好,还制作了一面“坚持上门服务、医德医术高尚”的锦旗送给杨医生。

    很多有上门服务需求的居民找到杨志兵医生,主动要求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杨志兵坦言,有很多家庭医生团队就能解决的基础护理、腔道护理等情况,通过上门服务能很大程度省去患者来回折腾的痛苦,减轻了家属请假照顾病人的负担,也节省了病患家庭的医疗费用。作为社区医生,他所做的这些努力,令他很有成就感。

    撰文:王倩 侯蓉江 余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