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一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1958年,网友@逗梨的外公、外婆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留影。

    1985年,网友@逗梨的妈妈、小姨、大姨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

    2025年,网友@逗梨与武汉长江大桥同框。

    ■ 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我家三代人的背景板

    前段时间,我在武汉长江大桥前拍了一张照片,回家整理照片时看着背景中的长江大桥——它不华丽,但坚实可靠;它很忙碌,却又显得无比沉静。一条钢铁铸就的纽带连起了武汉三镇,也串起了我家三代人的光阴故事,像江水一样无声流淌、深沉有力。每次走近长江大桥,我都像把手轻轻按在了岁月的脉搏上。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全城欢腾。1958年“五一”,我的外公、外婆新婚不久,特意到长江大桥下拍纪念照——那时,这是最时髦的外景地,拍照是照相馆安排的。照相时笑容还甜着,调令就来了:外公要北上工作,外婆得留在武汉照顾她的妈妈。

    1972年,外婆的妈妈病逝后,外婆带着3个孩子和行李,挤上北去的绿皮火车。火车经过长江大桥时,她顾不上看一眼江水,只是攥紧孩子的手腕,生怕他们被人潮冲散。后来,我问她:“您当时觉得委屈吗?”她只是淡淡一笑:“我12岁就开始养家了,这点难算什么?”

    外婆和孩子们在北方一住就是10年,直到外公转业。面对“留A市或回武汉”的选择,外婆毫不犹豫:“我要回武汉。”这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女子铁了心要把根扎回长江边。

    1985年春节,我妈特意和她的姐妹前往长江大桥合影留念。这次拍完照,我妈说得回学校一趟,脸红地想起夹在小说里的那张纸条:“小蕾,周六下午3时中华路码头见。”原来,爸妈当年谈恋爱经常并肩走长江大桥或乘轮渡过江,青春的絮语都融入了涛声。

    1994年春节,我家搬到长江大桥附近。我妈给我套上红棉袄,在大桥附近留下合影照。从此,大桥与江水成了我童年最深的印记。

    2010年,外公、外婆重回老地方合影。四周高楼林立、路上车流如织,他们却更珍视脚下的旧砖——它“记得”他们青春的面容。旧地如同时光的琥珀,凝固了最初的誓言。

    前些天,我独自走上长江大桥。脚下的钢铁骨架依旧沉默坚实,两岸楼群则让我感到早已“换了人间”。游客熙攘、摊贩吆喝,热闹的景象远超我的儿时记忆。这座大桥历经近70年风雨,看尽我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它比个体生命更久长,默默托举着流转的日常。

    每次靠近江水和大桥,我都像轻轻触碰到了家族时空的柔软内核。大桥是背景板,也是主角;是地理坐标,更是血脉里奔流不息的长河。它无声地告诉我,纵然世事如江水奔涌,总有些东西会像这钢铁巨龙一样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河床之上,成为我们回望与出发时心底最安稳的一块磐石。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逗梨

    (整理:周琛 李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