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在武汉穿城而过,赋予武汉独特的城市气质。

武汉的城市烟火引八方来客。
陈亮 摄
(上接第一版)
这份荣耀背后,是汉剧400年历史的巨大张力和魅力。今年2月12日,汉剧博物馆在汉口人民剧院举行揭幕仪式。著名戏曲理论家郑传寅在现场介绍,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特点、地位和影响可用“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影响巨大”来概括。他说,“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历史记载说明:对京剧创生有重大影响的徽班,演唱的其实主要是汉调。可见,汉剧是京剧的重要基础,它从剧目、声腔、行当、音韵、风格等多个层面深刻地影响了京剧的生成和艺术形态,享有“京剧之母”的美誉。
走进新落成的汉剧博物馆,400年的戏曲历史徐徐展开。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成熟的汉剧,不仅孕育了“十大行当”的完整体系,更在清代“徽班进京”时,由湖北罗田人余三胜将“湖广韵”带入京剧。也正如何祚欢所说:“湖广韵让韵律伸展开来,听起来舒服。没有湖广韵,京剧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好听。”
今年的“百戏工程”展演晚会上,年近八旬的汉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和颜,携两代弟子毕巍然、吴思雨共唱《贵妃醉酒》,赢得满堂喝彩。当年梅兰芳先生六到武汉,在汉剧的沃土中汲取养分;而陈伯华大师的《宇宙锋》,又将汉剧的精华带进京城。这一来一往间,恰似长江与汉水的交汇,京剧与汉剧的血脉交融从未间断。
夜幕降临,位于汉口老里份的武汉人民剧院,总能传来声声戏曲,窗外晚风阵阵,仿佛应和着四百年来未改的韵脚。从谭鑫培到陈伯华,从民众乐园到汉剧博物馆,这条奔涌的戏曲长河,仍在“戏码头”的烟火里绵延不绝。
■ 商路绵长:
文物里的长江贸易
万里长江,千年商路。从远古先民的金玉镶嵌,到唐宋时期的瓷器远航,再到明清之际的“九省通衢”,武汉的商贸基因始终在长江的浪花中跃动。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折射出3500年前的文明曙光。这件中国最早的金玉镶嵌工艺品,不仅展现了长江流域先民的匠心,更见证了早期长江与中原文明的贸易往来,体现了最早的长江贸易。
李白“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最早赋予武汉“江城”的文化标识。漫步武汉博物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唐代人物陶俑仿佛穿越时空,将盛唐时期江城的繁华盛景娓娓道来。武汉博物馆馆长任晓飞说:“胡人俑、武士俑、仕女俑同出,说明唐代武汉已是多元文化交汇的港口城市。”
宋代湖泗窑的“瓜棱执壶”则打破了“湖北无宋瓷”的刻板印象。这些沿长江水系远销的青瓷器,将武汉纳入了更广阔的贸易网络。
二妃山明楚王墓出土的文物讲述着更精彩的故事。明代成化年间的青花龙纹碗底,那些来自波斯的钴料斑点,与蓝釉执壶上的异域元素,共同编织出一张跨越山海的贸易网络。
而清代《汉口丛谈》记载的“瓷器街”,让我们得以想象汉正街昔日的繁华:景德镇的青花、龙泉的梅子青、德化的白瓷在这里交汇,等待商船将它们送往更远的地方。
1898年,张之洞在奏折中正式将汉口镇冠以“九省通衢”之名,但武汉作为贸易枢纽的故事,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书写。站在武汉博物馆的《江汉揽胜图》前,历史的脉络愈发清晰。江上千帆竞发,岸上屋舍鳞次栉比,城墙逶迤如龙,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事实:早在五百年前,长江就已成为连接世界的贸易通道。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些文物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片段,每件展品都是长江的浪花,汇聚成这座城市流动的文明史。
————————
大江奔流,见证着武汉三千年不息的文明脉动。这座城市始终在与长江的对话中书写自己的故事。如今的武汉,博物馆的文物与两岸的灯火相映生辉,既守护着历史的温度,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建造一座伟大的城市固然神奇,但更动人的是成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武汉的魅力,在于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明的传承者——在早点摊的热气里,在轮渡的汽笛声中,在戏台的唱念间。这座城市永远属于那些在传统中创新、在烟火中寻找诗意的人们。正如长江之水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武汉的伟大,恰在于它让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在平凡中成就非凡。